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的内容:我曾经说过,朗读训练也是声乐训练的内容。这是因
为:朗读和唱歌一样,并不是一个“把文字的东西变成声音的东西”的简单过
程。而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于是也必须练习“歌唱训练”的重要科目。简单
的说,除了“咬字”一节与唱歌不同外,其他的如呼吸,兴奋等都要认真练习
才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另外。必须具备“语文”方面的基本功。就是说,对语法和修辞等都要非
常准确的掌握。经过训练并有过多次朗读实践后。会发现。不同的语气。重音
的读法,与“主,谓,宾;定,状,补”等语句“枝干”之间有某种规律可
循。 换句话讲,一个朗读水平高超的人,会在看到文章作品的瞬间。非常自然
并准确的在心中明了语句结构。于是对于语法修辞的修炼。可称为朗读训练的
基础课。 下面介绍具体的训练方法。 一.朗读的发音特点:之所以把朗读与朗诵分开来讲,是因为两者在发音
方法上有所不同。一般的讲。朗读的语气和语调都相对平缓。可以认为是近似
说话的方法。但发音位置和共鸣腔的位置都要比平时说话高。 1.发音位置及方法:朗读,也要用唱歌的呼吸方法(参看有关内容)。
发音时也要求牙关打开。面带微笑(兴奋)。但咬字和归韵都必须到位(这是
与唱歌的主要不同之处)。 2.共鸣:有些人希望给共鸣腔予以定义。那么不妨这样认为:从胸部至头
部所有腔体都叫共鸣腔。甚至极低的发音,还会有腹部共鸣。朗读的共鸣主要
是咽腔,口腔和鼻腔。低沉的语气会用到胸腔。共鸣的练习可参照歌唱练习的
有关内容。 二.朗读的基本术语和作用: 1.语气:语气(我个人认为)是指将要朗读的作品,所采用的一种气氛
(“语”音的“气”氛)。借用广播电台的形式如:新闻报道,消息,诗歌散
文等等。都有其所特有的语气。语气有时会表露朗读者的立场。 如:朗读党和国家重要会议内容的新闻报道。是站在赞同和宣传(希望听
众也和“我”的立场一样)。其立场是鲜明的。有时带有倾向性。比如:对于
现在人们普遍关注的“恐怖事件”的报道。会有“谴责”的味道。但是对于报
道“大使馆事件”和“飞机事件”.是一种旗帜鲜明的抗议和愤慨的语气。 不过也有“中间立场”的。比如报道某国总统大选的情况或某党派改选
主席等。 诗歌和散文也可以认为是“立场鲜明”的。如赞美和“悲愤(比如岳飞
的《满江红》,屈原的《离骚》)。 另外还有“讽刺性”的(说什么.....)和“战斗性”的(我们就是要.....)。等等。 2.重音、停顿和停连:重音和停顿,是朗读的“谱”。它是表达作品内容
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使听众产生不同的“联想”。从而使听众产生兴趣和容
易理解。重音和停顿把握不好,会造成“你的作品读完了,听众不知啥内容”
的结果。 如第一点(说什么.....)。作为讽刺,就没有明显的重音,并且“么”字
略长一点。听众会联想到你将会对某个论点进行讽刺。比如电影《列宁在
1918》中,列宁讲演时(大概是)“......机会主义的论调我们听的多了。说
什么‘苏维埃是农民的国家,农村没有城市也能活’.......”其中“多”强
调重;“么”,“家”“活”3个字都略轻略长,给人的联想就是:‘苏维埃
是农民的国家,农村没有城市也能活’这两句话是讲演者所反对的。 相反,如果把“什”“农民”和“没”读的很重。“么”字和“活”字很
短并略停顿。听众会联想到‘苏维埃是农民的国家,农村没有城市也能活’是
讲演者的观点。不妨试读一下。 再比如把(说什么.....)中的“什么”读重“么”略长。听众会联想到:
“说什么,也晚了呀”; “么”字读短,会联想到:“说什么,我也要去”; 如果把“说”读重,会联想到:“说什么,象什么”这是往后联想。 下面再看一下往前联想:把“说”字拉长,“什么”不重且“么”也拉
长。仅仅听这3个字。会联想到:好朋友的对话,前面可能是“‘啊!包里好
象有好吃的 。说-什么--?” 如果把“说”读的短而重,并停顿。那就是审问了:“‘包里的东西是你
的吧’。说!什么!”。 (我们就是要....)。往后联想:把“就”读重。“我们就是要‘把不安
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往前联想:把“我”读重,“们”略停顿。“‘把侵略者赶出去,需要全
国人民共同抗战。但这需要有人去宣传鼓动和组织’。我们就是要做,并且正
在做,这项重要的然而又是艰巨的工作”。 上面所列举的是重音和停顿的例子。可见重音和停顿的用法不同会产生截
然不同的效果。 那么,什么是“停连”呢?停连是停顿的特殊用法。以“讽刺性”(说什
么....)为例:“么”拉长后虽然有停顿。但不是干脆的停顿。而是造成“音
断意不断”的效果(这有赖于良好的呼吸基础)。使听众联想到,下面将有
“论点”要出现。 如果停的“干脆”。听众会向前联想:甲想说,但乙不想让他说。如甲:
“下面我说两句....”乙:“说什么-”(制止)(不过乙如果把“什”音读
重反而有“鼓励”甲说下去的意思)。试读一下。 “停连”用的好,能大大增强语音的“感染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备稿:备稿就是对将要朗读的文字作品进行必要的准备和修改。 1.广义备稿:广义备稿就是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背景。如果是写人
物和地域内容的,还要了解一下人的背景和地域的风土人情等。好象介绍的人
物就是“我”。介绍的地域就是“我”的家乡,只有这样,才能在朗读时。有
情感,有血肉。朗读才会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2.狭义备稿:狭义备稿就是把第二节的内容:首先是选择语气。第二是选
择停顿和停连的准确位置。必要时,把重音和停顿和停连的位置,在文章中用
符号标出来。并且要试读和修改。直到主要的语句都符合要求为止。甚至录音
后自己听,边听边修改。 狭义备稿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把文字语言“口语化” (1).儿化:把有些不适合口语的字加以儿化,就是把某个字的后面加一
个“儿”。比如“过一会”。如果照念,就好象南方人初学普通话,显然不适
合朗读。又如“到这来”,“从哪来”,“到哪去”等。“这”和“哪”都要
儿化。 (2).一化:如“这回他来了”。“那回他没来”等。应是“这‘一’”
和“那‘一’”。 (3).文言白话化:成语中的文言当然不能“白话化”。但是如果不是有
意识的模仿方言,有些语言就要改动。如:“你莫要说了”,“莫”改成
“不”就好些。“请勿.....”“勿”改成“不要”好些。“毋宁”用在文章
中可能显“文采”。但读起来用“不如”可能更容易被听众理解。其他憋口难
懂得文字还很多不一一列举。 (4).把阿拉伯数字翻译成汉字读音。这对于数字性的文章优为重要。要
知道:朗读一经开始。朗读者就进入了状态。这个状态是不能被打断的。 可是如果朗读者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读准五位数以上的阿拉伯数字,相当
困难。势必经常“打断朗读状态”。因为他是先从后往前数(个十百千万),
再从前往后读。“个十百千万”等字的读音,是由朗读者临时(也是必须准确
的)增加的读音。 而翻译成汉语读音后。就不需要再关心是万还是亿了。只管从容的从前往
后读就是了。 (5).修改同音异意或近音异意的语句。这里只举一个例子:非常熟悉的
广告“......富含维他命和各种微量元素。不(音“布”)含胆固醇”。其中
“富”和“布”发音相似。极易混淆(就是“极易混淆”这四个字,也应读成
“很容易混淆”或“非常容易混淆”)。 甚至开头的“同音异意或近音异意的语句”。在朗读时也应改成“读音相
同或近似,但意思不同的语句”。这是因为:读文章时,不理解可以分析思
考,多看几遍。听朗读只一下就过去了,不明白也的往下听。于是联想的链条
被打断。朗读效果将大打折扣。 备稿不是走过场,是语音再创作的主要过程。就象给歌词谱曲那样重要。
否则,会造成“你的作品读完了,听众不知啥内容”的结果。 四.朗读的状态 1.心理状态:首先要真正的喜欢将要朗读的作品。如果出于某种原因,不
得不朗读自己不喜欢的作品。也必须使自己“先喜欢它再说”。这就是
“演”。就是说不喜欢也有办法“演”讲好。 要有饱满的热情,作到“以情带声”。作品首先要能“感染”自己。才有
可能感染听众。 但是当“情”一旦“过”了。就会发嗲。失去气质感和美感。只会让听众
不自在(如早期的“铁路调”。和现在的“超市”调)。
还有一种现象:有些诗歌或散文作品中。作者有时会用到极少使用的字。
字典中确实有,并且意思也没错。但读出来谁都听不明白。这样的作品,作为
文字作品。可能很含蓄。看不懂时,读者还可以查字典。但是作为语音作品。
不能被听众所理解。那么。再优美的语气。也是一种失败的朗读。这也是朗读
和唱歌的区别所在。
怎么办?要么做必要的修改。要么就别念。就象我们有时看到的一些这派
和那派的画家所画的画。根本就不明白它美在哪里。这样的画展只有少数“行
家”能领略到其中的艺术价值。老百姓是不会去的。因为看不懂呀(这个“呀
字在朗读时必须念“啊”)。 2.话筒前状态:朗读往往借助话筒(或录音)。常见的现象是:本来朗读
的很好。可是一到话筒跟前。马上拿腔拿调,顾做姿态。结果是“嗲声嗲
气”。听着怪怪的。 3.文字前状态:可以做个试验:先口述一个通知,让某个人传达。然后再
将通知内容写到纸上,让他念一遍,可能马上就会拿腔拿调。 上述“状态”都是举的问题状态。因此要加以克服。但不可否认。朗读还
是确实要“拿腔拿调”的,但必须要掌握好尺度。 4.听众状态:这不是对听众而言。是说,我面前有多少听众或观众。 朗读者通常这样认为:我是在给大家朗读,我的对象就是广大的听众。于
是他本能的是“向大家朗读”的心理状态。这就大错特错了:试想你的“向大
家朗读”真的做的很“到位”。那么大家也会觉得你在“向大家朗读”。都有
一种“事不关己”的感觉。于是,效果大打折扣。 反过来讲:你的心理状态是“我只为一个人朗读”,并且也做的很“到
位”。那么大家也会觉得你在“只为他一个人朗读”.结果亲和力及感染力将
大大增强。朗读效果当然要好的多,这就是“一对一”的状态。切记。 五.朗读的问题: 1.现在的朗读与传统的朗读,有所变化。原来所避免的“吃字”。现在成 流行。比如现在有些电视主持人把“大家”读成“大啊”.甚至有人把"观众朋
友晚上好"读成"罐儿没有碗儿好".特别是很多"名人".更是乐此不疲.但我的观
点是---吃字是朗读的大敌.一定加以避免. 2.口型打开大合.不会使用过度,或口型僵硬.这会使听众(同时是观众)感
到很累. 3.呼吸声太大,给人感觉上气不接下气(有些专门使用的"气声"当别论)。
这就是气息控制能力差和发音效率底的表现。时间稍一长,就口干舌燥。 4.语速平均,无抑扬顿挫的变化.有时不敢拉长.不敢停顿.使朗读枯燥乏
味. 5.读到"呼喊"不敢呼喊.比如"快来人那---"不敢"口语化. 6.在朗读诗词时.最后一个字总是"滑"下来.不愿"挑"上去. 7.感情做的太"深".柔有余而刚不足.听着"假"的很. 朗读必须经过艰苦的训练与实践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要认真进行必要的
学习。不能操之过急。以免养成不良习惯。反而影响进步。
|
|
【本文网址】http://3721diy.com/data/xxpclub/info/view_info.asp?id=485905
|
|
|
【声明】3721建站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转载请注明出处。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