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玉 龙 雪 山》
房企遐/文
玉龙雪山位于云南省丽江县境内,全山共十三峰,绵延35公里,峰峰终年披云戴雪,宛如一条腾空飞舞的玉龙。
玉龙雪山太美了,美得使言语难以表达;玉龙雪山太神祕了,神祕得使人难以相见。当年徐霞客访丽江,一住17天,却天吝良缘,没能见一见玉龙雪山的面目,(雪山躲在云雾之中不肯露面)。吴冠中到丽江,抱定“崎岖千里访玉龙,不见真形誓不还”的决心,在山脚下一个废弃的工棚里,忍饥耐寒,苦守十天十夜,才在午夜里偷窥得玉龙雪山一面。我也曾在1991年初秋造访玉龙雪山,但亦无缘相见。
今年暑假,出生在玉龙雪山脚下的大理师专美术系主任赵有恒先生来函邀我同游丽江。一想到心仪已久的玉龙雪山,于是一切放下,匆匆飞赴云南,去做一个冰清玉洁的梦!
8月7日清晨,我们在丽江古城包了一辆出租车,向玉龙雪山飞奔而去。那天天公仍不作美,阴沉沉的,不时还飘下几丝细雨。但是,我的心中却是阳光灿烂,因为我将要登上玉龙雪山!近些年,丽江人在玉龙雪山新建成了二条索道,其中一条被称为“小索道”的,可上玉龙雪山半山腰的“云杉坪”。另一条大索道刚刚才建成,尚在试运行阶段,该索道可上延至玉龙雪山主峰扇子陡正下方,海拔4506米终年积雪处。车窗外,闪过金黄色的向日葵,紫红色的牵牛花,翠绿色的松树林,遍地五彩的野花和嘻闹的棕马、黃牛,宁静的卵石滩……原野上,一座高大纪念碑赫然入目:“香港同胞捐赠纪念碑”,丽江人不会忘记在96年大地震中伸出援助之手的人们!记得那年“丽江地震”发生后,香港《文汇报》、菲律宾《商报》、《宁波日报》等报纸刊发了我的文章《丽江情结》和国画《玉龙雪山》,我在文中的最后一段写道:“过去大家只知道桂林有漓江,而云南的丽江却鲜为人知,现在由于地震,丽江一夜之间举世闻名,我相信勤劳勇敢的丽江人民在全国各族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关心支持下,一定能够战胜地震灾害,在废墟中重建家园,把丽江建设得更加美好,到那时,我将重访丽江为她描绘更新更美的图画。”触景生情,心里油然产生了一种无比的安慰……
玉龙雪山的大索道站建在海拔3365米茂密的原始森林地带,索道全长2968米,由此上玉龙雪山山顶垂直高差1155米。尽管天气不佳,各地的游客还是接踵而来。我们坐在崭新的全封闭的索道吊箱内,如腾云驾雾一般升上山去。窗外,弥漫的云烟把吊箱玻璃染成了“毛玻璃”,我把面颊紧贴在玻璃上,方才可朦胧地看到那窗外的风景,而我手中的“佳能”相机已显得无能为力了!窗外的景色是原始的,神祕的,仿佛身处童话世界之中,无论是山壑流泉,还是挂滿“白胡子”的千年铁杉林都洋溢着阵阵的“仙气”!这时我突然醒悟:古代山水画中的仙山,奇树,怪石,不是古代的画家臆造出来的,他们也是来自生活,取自自然的。只不过,那种景观我们已见不到罢了。随着视野的上移,海拔的升高,植物消失了,出现了冰川,哦,是绿色的冰川,银白色的山峰,我们已进入了雪线以上,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
经过半个小时的运行,索道把我们送入了海拔4500多米的白雪深处。“高处不胜寒”,山上细雨如织,寒气袭人。我们赶紧购了一件雨衣穿上,幸亏早有准备,穿了厚衣服上山,不然还得化30元租一件棉大衣御寒。
当雪山的玲珑、剔透、峭拔、幽邃一一陈列在我面前时,我感到热血在沸腾,心跳在加快,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我想这就是所谓的高山反应吧?我生性胆小,但爱山如命。说来也怪,在这绝顶险境之中我却能镇定自若,我做了几次深呼吸,高山反应竟然离我而去!于是,我精神大振,加快脚步向高处攀登,翻过了奇峰险石,越过了冰川雪原……满以为这次能登上玉龙雪山的主峰,海拔5596米的扇子陡峰。忽然迎面一块木牌警示“游人止步”,这才大梦初醒般的发现自己不知何时立在一块斜伸入半空的峭岩之上,白雪忽然斩断,脚下凌空一片,是黑幽幽望不见底的万丈深壑!这时雨停了,云散了,扇子陡峰像一把玉扇展开了皎容,冰河在这里四面汇聚,宇宙清廖无哗,白雪坚实晶莹,这是洪荒太古以来,从无人类触摸过的“太古雪”。我多想化作一朵云彩去抚摸这玉扇上的花纹,去亲吻这万年不化的“太古雪”,可是现在我是上对天际雪山,下临不测深渊,平凡的我是多么无能,可望而不可及!我只有面对主峰默默下跪,深深的三拜,以表达我对玉龙雪山的崇敬之心……
丽江人相信,在雪山上呼喊会引来风雨,,可外地人却不信那一套。一位身穿红、白、黑相间的纳西族民族服装的广州姑娘,面对神山仙境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竟放声高歌起来“是谁带来了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了千年的祈盼……”嘹亮清脆的歌声打破了雪山的寂静,一时山鸣谷应,回音不绝!云又从四面八方涌来,雨幕又悄然降下……
要不是捧着“氧立得”吸着氧的赵有恒先生的催促,我真不愿下山,我愿在这美绝人寰的玉龙雪山上安营扎寨!
1998年12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