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门票: 免费
- 开放时间: 全年开放
- 联系信息: 常源道人 624285619
- 最佳旅游时间: 5月、8月
- 自然风光: 位于襁负山西北侧的吴道人庵,它处于与西神霄山相交的青天峪源头。这里山坞有亩余大,四面绝壁合围。清宣统年间道人于义成依崖筑庵,三个台子叠建筑而上。崖底有一古洞,是吴道人修真的地方,所以这里叫吴道人庵。上边是玉皇殿,西边有一处清泉,南边则临深涧。民国年间坞周围设立为庙会,至此成为长城岭内外进行物资交流的场所。如今殿宇、残碑尚存,松柏掩映,古楸遮天蔽日,垂丝卫茅的红花粉果点缀其间,险奇僻秀。
将山一一吴道人庵探寻记吴道人庵遗迹位于泰山西麓将山北山坳中。
北背强代山,南面桃花峪溪水,清幽长清与泰安交界处的蒋山。因为这座山高而险,可以充分舒展懒散了一冬的筋骨。至界首,过泰安境,东折又入长清境内,行几里便是马套村。下了车,崔嵬的蒋山便在眼前了。蒋山是当地人的俗呼,学名是襁负山,“襁负”是背包袱的意思,因一大一小两山相连,如大山背着小山故名。还有说法因山顶有大小两石,如翁负孙。还有一说古有大将被下属弑杀于此,故称将山,泰山古即为军事重地,被很多起义军据为根据地,像春秋时的跖,西汉的赤眉军,唐的黄巢,宋的耿京,发生这等事不是没有可能。我分析“襁负”名字的来历较为合理,泰山是文化名山,一峰一壑都有古雅的名称,襁负山是颇具古意的。自村东开始登山,路两旁都是私自开发的别墅,足有100余栋,山体被破坏的千孔百疮,竟有一段山崖被炸塌下来,乱石枕藉,填满了山谷。
古来泰山便是圣山、神山,历朝历代都封山保护,连汉武大帝登山封禅,也用蒲草包裹马蹄,怕有损山体,爱惜有加。冯玉祥退隐泰山,严禁村人砍树,写诗曰:谁要砍我树,我就砍谁头。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可以说是中国古之传统。可时过境迁,时代进步了,环保意识却退步了,动用现代化的工具,进行无节制的索取,大自然被强加上许多人为的因素,天地人的和谐被破坏了,人们在快意了自己的同时也在败坏着自已。期望泰山大文化圈近快保护起来,莫做追悔莫及的事。沿依稀可识的鸟道登山,七转八折,九曲盘肠,一路苍松翠柏,落叶枯枝。及上至一平衍处,有建筑的遗迹,此为云台庵旧址,俗呼台子地。在此对视南山,但见奇峰如剑,险不可状,石多呈褚色,绿树葱茏,云气蒸腾。
北有一石如镜,光亮如磨,称镜儿石。有同行者言,应刻“照妖镜”于其上,以鉴人间是非。越山顶,至一山垭,见一山谷双壁如削,中乱树交杂,遥望吴道人庵便在北壁之上。崖底有一古洞,是吴道人修真的地方,所以这里叫吴道人庵。清宣统年间道人于义成依崖筑庵,三个台子叠建筑而上。上边是玉皇殿,西边有一处清泉,民国年间山坞周围设立为庙会,成为长城岭内外进行物资交流的场所。步上庵址,但见残墙倾颓,残碑遍地,枯草随风。推测下为主建筑三清殿,上为玉皇殿,再上则为老君洞,泰山娘娘庙之类了。虽称之为庵,但是建于民国,处于三教合流的末流,应是佛道二教诸神皆供了。山西有泉,当为住持饮水之用,再南因势建石碾,作舂米之用。再南行,路绝,沿山间石隙,攀藤附葛而下,沿原路回。
------------------------------------------------------------------------------------------------------------------------ 将山,从马套东望象是一威严,庄重,墩实.威风堂堂的将军.在该山的后面有一坐寺庙一一吴道人庵,元月四日成功探寻了这一古迹.开始,因不知路,在一悬崖绝壁上被困,心情紧张,出了一身的冷汗.这次被困得到的经验是;攀岩,一定要有可靠的支撑.教训;再一次提醒我;一人爬山不可冒险.山上薄雪未化,动物脚印清晰可辩,怕遇上老虎,仔细想来,老虎的脚印要大得多,眼前的脚印顶多是一土狼的,也就放下心来.走了一个半小时仍不见寺庙认为错过了.爬上将山举目东望,泰山西麓广角的一幅大画呈现在眼前,这一角度是观看西麓美景的最佳地点,只见山峦起浮,云缠雾绕,从侧面观看泰山,那种大器的感觉让文学家和诗人去发挥吧,我是表达不出来的.继续前进,看右前方隐隐约约一石屋,直奔而去,果然是吴道人庵遗址.该遗址正房有雕刻图案,配房二拾余间,石房里有一深洞,漆黑,未感深入,该洞是道人修练之处,西侧有一山泉,还有一处道人练功的地方未找到,地面有一民国立的残碑数块,碑文记述道人修练和重修该庙的内容,山后有一山泉,水满,据说二月十五是庙会,届时人山人海都喝此泉水,可该泉从未干枯过.翻过两坐高峰,绕到公路.整个过程七个小时,还算顺利,西麓山峰全部经过,这是一条经典的线路.择日请简头组织驴友共同分享这一视觉大餐和访幽的愉快经历
- 人文景观:崖底有一古洞,是吴道人修真的地方,所以这里叫吴道人庵。上边是玉皇殿,西边有一处清泉,南边则临深涧。民国年间坞周围设立为庙会,至此成为长城岭内外进行物资交流的场所。如今殿宇、残碑尚存,松柏掩映,古楸遮天蔽日,垂丝卫茅的红花粉果点缀其间,险奇僻秀。
- 旅游喜好: 寻仙访道觅仙踪,9A呵护常源自心
吴道人庵推荐景点
老君洞中吾道人,将山上面麒麟峰。玉皇殿西清水泉,桃花峪内彩石息!
初访吴道人庵
(桃花峪-将山-吴道人庵-老鸹峰-彩石溪 2008、6、14)
话说清宣统年间,有吴氏道人云游天下,遍观中原壮丽山川,暮年将至,欲觅一山野幽居处,享受一番神仙般的生活。某日,他慕名来至泰山,寻址造庵。
西麓桃花峪,山水绝佳处。夏日炎炎,吴道人从桃花峪口徒步上山,山间盘路,不知哪年哪月,山民在打柴的路上修建了简易的山路。吴道人信步攀登,山顶极目远眺,山下朦胧飘渺,山庄静谧,这里是将山的前面,啊,毕竟是离尘世近了些。
再走,一路不少奇石,看,那是泰山老奶奶巡行西山时坐过的凤椅,伫立山巅,可是休憩时还在观瞻北面的山峦?那石,好是奇怪?真正是探海石的翻版,只是小了一些,坐于石端,观的可是绿色无边,林海无涯。许多石块,仙化了,默默无语,孓立山尖地,守卫这片山的灵气和肃然。路边有许多野生的桑葚树和杏树,6月天,正是丰收的时节,杏树青果累累,熟透的桑葚坠落满地,吴道人举手摘个桑葚放入口中,甜甜的,还有一点微酸,口舌立时生津,精神为之一振,这里倒是个理想之所,只是山中的宝贝是留给世人的,我辈无需贪恋这红尘之地吧。
吴道人恋恋不舍再看一眼这里无边的绿色密林,继续前行。转过山腰,已将将山抛在脑后,炽热的太阳炙烤着这里的山石树木,偶尔风过,带着清新的树木香气、青草的味道,扑面裹住吴道人。路边巨大的山石里,居然生长出碗口粗的树木,倔强的树只要有一丝缝隙,便会破石而出,长成参天大树。自然界里,适者生存,强者独立,大概是不变的法则了。
吴道人继续前行,山峦叠嶂,看不到尽头,分不清方向了,东边的山极其秀丽,不如往东去看看吧。站在山口,吴道人往下观看,但觉山下神秘异常?下转路口,眼前山谷葱翠如水,正是幽谷深深处。吴道人心思大动,不顾山势陡峭,石砺滑落,踉踉跄跄,疾步下行,山腰处,刀削巨石,陡然峰立,地势豁然开朗,平整如席,前望,沟壑深深,茂林滴翠,山峦交错,宛若仙子婉转前行,远处的层层山峦,迷蒙在夏日蒸腾的暑气里,若仙宫林林,海市蜃楼。
这里能避开外面的喧闹,山民又可无需费力便可走到,若在此立庵,道人出山结缘方便,信民入山朝奉也少些劳累,吴道人心满意足,抚髯而醒。
一梦焉。吴道人感念神灵点化,入山寻到此处,化得善款,造成此庵。我辈忖度若此。
关于吴道人庵的记载很少,几乎为零,有的也只是驴友的记载。正房房顶无一瓦,四壁徒存,表明这里确实是能避风雨处,门前两块横倒碎裂拼凑的石碑,碑文因有断裂无法接续处,已不能流畅的看出碑文内容,看片段一块大概是记录“创修吴道人庵”的经历原委,一块是镌刻了修建善款的来源、善男信女的名讳。时间却是 “民国拾年”。飞驴介绍说,最初见到碑的时候,碑已成大小不等的碎块,散落一地,去年他们某次驴行至此,重驴友遍捡碑的碎块,拼凑成现在的样子,据说这里是文革年代被当作四旧给破坏的,想我们一路走来并不轻松,“革命者”的热情和精力可见一斑。
房里已是草长及人高了,横梁下方的位置,墙壁上伸出两块石板,不知有何用途。隔壁的墙上有掏出的佛龛供奉处,两室独立皆有门。往上还有一间房屋,没有窗户,内有新鲜的松枝,墙壁内的佛龛供奉着一尊鲜亮的观世音菩萨,往后有狭窄道口通一洞,把背包交与驴友,
我挤进洞里,洞有5、6平方大的样子,低矮,只能蹲行,一只以洞为家的鸟儿被我惊吓,忽的飞了出来,盘旋一圈,倏地飞出一个洞口,嗬,还有一个小洞,只能单人穿出。爬出洞口,一树昂首矗立,正好可以遮住洞口,不仔细寻找,不会发现洞口,位置是房屋的上方。
这个洞是晨钟暮鼓?闭关修炼?面壁思过?囤粮?……不得而知。再东行,还有修建在路边的供神处,香火余味犹存。这便是吴道人庵的全貌了吗?没有答案……
又记其他。没有按照原计划走青田口,到达彩石溪的时候才下午3点,早有准备的驴友纷纷换上泳衣,入水嬉戏,其他的则在断桥上每驴一块石头座,集体泡脚,场面颇为壮观。驴行摄影师石玉独尊下水了,我看到驴友精彩的水中表演,便自觉充当了一会摄像,无奈,我不会游泳,摄像也实在是没有经验,比如,我看到阿木、老山羊潇洒跳入水中,便把镜头盯住那泛波的水花,希望拍到他们出水芙蓉的样子,哪知跳水者通常都是入水潜泳一段才露头的,我的镜头每每迟缓,没有拍到他们入水、亮相的全貌。
小神猪一副老手的样子,下水前还很有经验的先撩水拍身,让身体适应水温,几个来回,也想学阿木和老山羊的样子,要“一米板”跳水,关于姿势,有点胆怯,想 “箭入”吧,怕碰了石头,想横入吧,怕拍了肚皮,想“冰棍”吧,怕水深不知底,经过再三向师傅老山羊求得入水保护,一手捏住鼻子,紧紧闭上眼镜,心里不知默念了什么,干脆利落的蜷起双腿,做“炮弹”状,轰隆一下入水,水花四溅,
小神猪开心地在水中盛开笑颜。飞驴老帅哥和一位美驴双游水中,矫健舒展的泳姿,引来众驴喝彩。“木式狗刨”,提前上演,颇有声势……
彩石溪因了我们而欢闹起来……
jingershi.jpg